字体
关灯
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梁家河的变化(1/2)

上世纪60年代末,我才十几岁,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插队当农民,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间。那时候,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、睡在土炕上,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,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。我懂得乡亲们最需要什么!后来,我当了这个村庄的党支部书记,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。我懂得老百姓需要什么。我很期盼的一件事,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,并且经常吃上肉。但是,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。

今年春节,我回到这个小村庄。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,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,用上了互联网,老人们享有基础养老,村民们有医疗保险,孩子们可以吸收良好教导,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。这使我更加深进地认识到,中国梦是国民的梦,必须同中国国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联合起来才干取得成功。

——《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爱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》(2015年9月22日)

延伸浏览

陕西延安60多公里之外,陕北高原的山岭脚下,有一个小村庄,名叫梁家河。1969年初,小村庄迎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:不满16岁的习近平,与14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一起,徒步来到梁家河,在那里开端了他7年的插队岁月。

黄土地的生活很艰苦。那时的梁家河晚上没有电,习近平与另外5个知青一起住窑洞、睡土炕。窑洞里跳蚤很多,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,只能在炕席下面撒农药粉灭蚤。一开端,他连掏地、种玉米、割麦子都不会,只能随着学,村庄里的农民咋做,他就咋做。从种地到拉煤,从打坝到挑粪,插队那些年,习近平几乎没歇过,几乎什么活都干过。村民张卫庞回想道,“习近平是吃了苦的,跟我们一般苦”。

黄土地的生活也很充实。梁家河的插队生活,不仅让习近平锤炼了“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”的毅力,学会了“擀面条、蒸团子、腌酸菜,样样都行”的技巧,还让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。在梁家河,习近平“干活不惜力”,被认为“有知识、点子多”,是个“吃苦刻苦的好后生”,逐渐博得了乡亲们的信任,先后进团进党,还担负了大队党支部书记。一次,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一些农村在搞沼气,便自费前往四川取经,回村后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,解决了村民做饭和照明的艰苦。为了增长农田面积,冷冬时节,他带着乡亲们一起修筑淤地坝,每次都主动带头赤脚站在冰水里凿冰清算坝基。此外,习近平还帮着村里建起了磨坊、裁缝展、铁业社等,改良了大家的生活。

1975年,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前往清华大学读书。临行前,大家排起了长队为他送行,很多人都不舍地哭了。乡亲们还送给了他一个镶着“贫下中农的好书记”的镜框,以此表达大家的敬意。2015年2月春节前夕,已成为13亿中国国民领路人的习近平,重回梁家河。看到曾一起生活、战斗过的乡亲,习近平动情地说:“当年,我人走了,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。”

一位大国的国家主席,站在世界舞台中心向众人阐释中国,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写,也没有用什么统计数字,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具意义的村。这样的选择,源自习近平不变的“初心”,而梁家河的今昔变更,也让众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更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7年的农村生活,7年的同甘共苦,习近平收获了成长,更坚定了信心。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想道: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徘徊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布满自负。由迷惘到坚定,由徘徊到自负,这样的转变,就在于陕北高原造就了他不变的信心:要为国民做实事,要与国民心在一起、苦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他最初对“国民”二字的体悟,就来自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