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章

法门寺的琉璃器

1987年,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,地宫中出土了20件竹苞松茂的琉璃器,这是唐代传进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。我在观赏这些域外文物时,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就是看待不同文明,不能只满足于观赏它们产生的精巧物件,更应当往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力;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,更应当让其中蕴躲的精力鲜活起来。

——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》(2014年3月27日)

延伸浏览

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,始建于东汉末年,被称为“关中塔庙之祖”。寺内的法门寺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,故名“真身宝塔”。唐贞观年间,法门寺塔改建为4级木塔,但于明隆庆三年(1569年)因地震而倒塌。后又改建为13层八棱砖塔,高47米,极为壮观。

由于塔身重量过大,塔基下又有地宫,上重下轻,建成54年后,在一次地震中塔身开端向西南倾斜。1981年,在风雨交加中法门寺塔的西半侧忽然垮塌,塔刹也随即跌落。1987年,重建新塔、清算塔基时,意外创造地宫。除了4枚舍利、121件金银器、14件秘色瓷,地宫还出土了20多件琉璃器。

琉璃器自公元3世纪传进我国后,长期以来,一直被认为是比金银器还可贵的物品。这批出土的琉璃器,既有琉璃瓶,也有琉璃盘,还有茶杯和茶托,以伊斯兰样式居多,分辨由东罗马、西亚和中国制作,是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换的重要佐证,文物价值极高。

琉璃器皿虽由域外传进,却早已融进唐代人的日常生活,成为其物质文化的重要部分。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以“咏琉璃”为题,盛赞琉璃:“有色同冷冰,无物隔纤尘。象筵看不见,堪将对玉人。”而素有“诗鬼”之称的李贺也写道:“琉璃钟,琥珀浓,小槽酒滴真珠红。”

文明之间的交换互鉴,既让中国文化远播世界,也增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进华夏。习近平讲述他在法门寺观赏琉璃器的故事,正是要阐释“文明因交换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”这个道理。

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,全面论述对世界文明流传与发展规律的深进认识;第一次系统提出“文明的交换与互鉴”是增进各国国民友谊的桥梁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、掩护世界和平的纽带。这次演讲中,习近平提出“文明交换互鉴”思想,包含三个层面内容:文明是多彩的,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换互鉴的价值;文明是同等的,人类文明因同等才有交换互鉴的条件;文明是包容的,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换互鉴的动力。习近平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:“正如中国人爱好茶而比利时人爱好啤酒一样,茶的蕴藉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、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。但是,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,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,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。”正如他在这次演讲中强调的,只要秉持包容精力,就不存在什么“文明冲突”。
本章已完成!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