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章

友谊铸就的坦赞铁路

40多年前,5万多名中华儿女满怀对非洲国民的诚挚情义来到非洲,同兄弟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国民并肩奋斗,在茫茫非洲草原上披荆斩棘,克服千难万险,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友谊之路、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。他们中有60多人为此献出了可贵生命,永远长眠在这片阔别故乡的土地上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巨大的国际主义精力,是铸就中坦、中非友谊丰碑的好汉,他们的名字和坦赞铁路一样,永远铭记在中国国民和坦赞两国国民心中。

——在凭吊援坦中国专家公墓时说(2013年3月25日)

延伸浏览

在“和平之港”达累斯萨拉姆西南郊的一片墓地,长眠着为赞助坦桑尼亚建设而献身的69位中国同胞。墓地绿草如茵,青松、凤凰树高大挺拔,一块宏大的石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两排鲜红的大字:“中国援坦专家光荣就义同道之墓”。

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,中国先后向坦桑尼亚派出专家几万人次,在各个领域为这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。在这69位同胞中,有赞助坦桑尼亚国民建设煤矿的,有赞助发展农业的,也有赞助兴修水利的,但尽大多数是为建造坦赞铁路而就义的。

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突出象征。从1968年5月,第一支中国勘察队踏上千里莽原选路定线,到1976年7月坦赞铁路正式通车,共有5万多人次的中国工程技巧职员苦战在近2000公里的建设工地上。中国、坦桑尼亚、赞比亚三国工程技巧职员历经艰险,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1860公里的铁路运输线,使之成为连接坦赞两国,乃至其他非洲国家的经济动脉,为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,同时也支撑了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奋斗,两国国民誉之为“自由之路”“解放之路”。

长眠在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的水利专家张敏才,是第一位就义的中国援坦专家。为了给当地国民找到可以饮用的水源,张敏才于1967年10月在野外灌木丛中勘察时,遭到了展天盖地的野蜂叮咬,全身中毒。周恩来总理获悉后,立即派医生从中国赶来抢救,但未能留住他35岁的年轻生命。

习近平深切缅怀援坦就义的中国专家,深情讲述中非友爱合作的往事,表达了弘扬坦赞铁路精力、精心爱护和庇护中非传统友谊这份可贵财富的美好心愿。习近平担负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,就包含非洲这片“布满盼看的大陆”,折射出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始终如一的兄弟情怀。“加强中非友爱,我们讲一个‘亲’字。”通过讲故事,习近平告诉世界,中非友爱关系,并不是以某种条件为基础,而是以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友谊作为支撑的。正如坦桑尼亚前驻华大使查尔斯·桑嘎的评价:“习近平主席因非洲大陆不断发展而备受鼓舞的喜悦是那么真诚,令人激动,这是从心底发出的爱。”
本章已完成!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章